有一个心理咨询师,接待了一对父子。父亲说,刚上小学的孩子宁可独自在房间里对着玩具自言自语也不愿意和父母说话,担心孩子有什么问题,于是向专家求助。
在经过几次治疗之后,孩子终于向咨询师吐露了实情:爸爸妈妈总是喜欢开口指责我这不对那没做好,但是玩具却不会。
原来孩子的父母总是习惯性斥责孩子“这点事都做不好,你还能怎么样?”“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做,上课你在干嘛?”“穿衣服都穿不好,怎么这么笨?”
有人说,父母的舌尖就是孩子的天地。说好了,孩子的世界充满阳光,积极而乐观;说错了,孩子的世界乌云密布,充满阴郁与悲观。如果你也希望自己的孩子变得越来越开朗自信,不妨把这几句话挂在嘴上。

01 没关系
孩子犯错时,本身已经惴惴不安了,这时父母再劈头盖脸一顿怒斥,给孩子带来的只有更加的恐惧。这种恐惧会在他的心里埋下深深的阴影,导致他在以后犯错时会下意识地因为逃避惩罚而选择撒谎,或者找借口来逃避责任。
人的一生就是在不断的犯错、改错、完善自我中成长。如果只是受到斥责却没有受教,孩子就永远不会知道自己错在哪里,更不要说改正与提高了。所以与其指责他,倒不如轻言细语,告诉他“没关系”。
听听孩子的解释,明白他的困境,告诉他正确的应对方法,帮助他在错误中成长。父母的理解与关怀是孩子自信的关键。

02 干得漂亮,有进步
每一个孩子都希望得到来自父母的表扬,就像他们的父母希望得到单位领导的肯定一样。然而有些家长怕孩子骄傲,在孩子取得进步的时候,喜欢给他们“泼冷水”。
冷水浇多了,有天大的热情也会逐渐冷却。未成年的孩子不会懂得父母反话里的正面意义,他们只会从字面上去理解。
心理学上的“皮格马利翁效应”明白地告诉我们,在正向的鼓励下,即使是一群很普通的孩子也能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
每一个人都是希望获得正面的肯定和欣赏的,所以,当孩子付出努力完成一件事之后,不妨用赞扬的语气告诉他:干得不错,比上次还好。
03 你的感受我能懂
当孩子闹情绪时,许多家长采取的不是冷处理,安抚,而是针锋相对,暴力镇压。这样只会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情绪是一条河流,如果在河流前进的方向上设置了一层层的阻碍,要么河水越过障碍,继续前进,要么只能在源头和阻碍之间徘徊。
当孩子感觉生气、难过、沮丧时,不要阻止他的发泄,而是告诉他,你的感受我能懂,我们一起来寻找解决的办法吧。
让孩子明白,表达情绪是正常的,不需要被压抑。学会管理情绪也是成长路上必经的一课。

04 我相信你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孩子的全部秘密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
当父母说出“我相信你”时,往往意味着对孩子能力的肯定。这对孩子来讲,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
鼓励是每一个人的自然需求,而孩子幼小的心灵更需要受到鼓励。唯有鼓励才会使他们的信心高涨。他们盼望获得父母鼓励的愿望并不会比他们盼望去游乐场少多少。
当孩子努力想要去做一件事的时候,完全可以对他说“大胆去做,我相信你能做好!”
我们要相信“相信”的力量。
05 你可以自己决定
我们总是对孩子的未来充满愿景,期待他们将来有足够的能力参与到激烈的社会竞争当中,能够成功,过上幸福的生活。
在这样的思想前提下,帮助他们做出各种父母认为正确的道路,剥夺了孩子的自主权。
他们怕孩子走弯路,小到每天吃什么穿什么,大到上什么兴趣班、去哪里上学、学什么都给包办了。孩子没有自主权,只能在爹妈的指挥棒下行动。这样的行为在破坏孩子自主性的同时,还增添了他们的依赖性,不懂思考,毫无主见。
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实验,结果发现从1岁起就有自我选择权的孩子在长大之后会比那些只听从父母命令做事的孩子具有更高的独立性和自控能力。
“你自己决定”,这句看起来不负责任的话恰恰是赋予孩子最大的责任感,让他们学会安排自己的事情,获得掌控感。

蒙台梭利说,我们对儿童所做的一切,都会开花结果,不仅影响他一生,也决定他一生。孩子的一生是积极向上还是自甘堕落,是自信还是自卑,都藏在父母日常的言语中。愿父母和孩子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