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一相见,呼我谪仙人。”,对于贺知章给予自己“谪仙人”的美誉,李白并不反感,且深以为然,他自己也曾诗曰:“谓我是方朔,人间落凡星。”
李白笃信道教,十五岁就开始接受道家思想的熏陶,曾隐居岷山潜心习道,还拜纵横家李蕤为师,受其《长短经》的影响颇深,并起建功立业之心。
“仙人抚我顶,结发受长生。”,天宝三年的(744年)秋冬之际,李白在齐州紫极宫正式入道,还造了真箓,在道教中,这是被认为神仙的象征之一。
可是,在其生命的最后,他却对自己痴迷一生的道教产生了深深的怀疑,既然“得道无古今”,那又为何“白发如霜雪”?,揽境自顾,唯有自责和自嘲。
他否决自己的信仰,却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信念,虽人生迟暮,可他建功立业以身许国的愿望依旧是那么热烈,《览镜书怀》是其彼时心境的写照。

得道无古今,失道还衰老。
自笑镜中人,白发如霜雪。
扪心空叹息,问影何孤槁?
桃李竟何言,终成南山皓。——唐 李白《览镜书怀》
简译:
得道就无所谓过去、现在和未来,失道不免会年华一瞬。
揽境自顾,不免嘲笑镜中的人,满头白发就像霜草一样。
扪心自问,空自叹息,几何时,我的形影竟然这般枯槁?
桃李竟也无言以对,只希望,自己能活成商山四皓的样子。

赏析:
李白这首诗语言朴实无华,通篇以议论为主,有身世之愁,更兼对理想的向往和期待之情,虽有悲怆之语,却满怀激情,往昔不可追,来日尤可期,读来令人感动。
“得道无古今,失道还衰老。”,诗的前两句是对世人学道的理解,意思是那些修道成仙的人能够长生不老,相反,没有修道的平民百姓,转瞬间就会走向生命的归程。
“无古今”既是亘古常在之意,李白此句颇有太上隐者“寒尽不知年”的味道,唐时道教流行,人们向往长生不老,李白开篇即引入这一话题,前后对照看似是对道教的肯定。
“自笑镜中人,白发如霜雪。”,三、四句承上,是对修道之人长生不老说法的彻底否定,因为自己已经是名正言顺的道士,可怎么也发如霜雪了呢,这不是前后矛盾吗?
曾经是那么热衷和笃信的信仰,可到头来还是一场空,前十年是“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后十年就是银发满头人生垂暮,揽境自顾,这样的触目惊心,怎会不心痛?
诗人揽境自顾,不仅对自己痴迷修道深感自责,笑镜中人亦是自嘲,修道没有得到不老,济世还是无门,壮志依旧难酬,所以,就有了“扪心空叹息,问影何孤槁?”之句。

“桃李竟何言,终成南山皓。”,后两句引用典故,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和仍然渴望如商山四皓那般得到重用有才华的舞台。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句话的意思是桃虽然不能言语,但是待到它果实成熟,自然树下就有人来采摘,典出《史记 李将军列传》。
李白的“桃李竟何言”是反用其意,意思是纵然是果实累累,可没有人欣赏和采摘,那还有什么可说的呢?这是他才不得用的激愤之辞。
“奋起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李白胸怀大略,“终与安社稷”是他矢志不渝的追求,可终是报国无门,才不得用。
“南山皓”即商山四皓,据《高士传》记载,四皓分别时东园公、甪里先生、绮里季和夏黄公,为了躲避秦末暴乱,而退隐蓝田山。
汉朝建立之初,刘邦曾征召这四位学识渊博的名士入朝,可都被他们婉拒了,后来,他们被太子刘盈请出山辅佐自己,并得以重用。
“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李白仰慕商山四皓,也渴望如他们那样遇到真正赏识自己的君主,实现建功立业的理想,再退隐山林。
人生已然如此不堪,可是,他依然坚守自己的信念,不减热切的希望,尽管他也曾发出“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的慨叹。
